從2002年前后第一批時尚意義的組件廠商投產,到今日大陸光伏組件產量和光伏裝機量均連續多年位居天下第一,國內光伏業的飛速增長和廣大體量有目共睹。
與之相伴隨的是,此前裝機的光伏組件的壽命不斷到期,海量的廢舊、退役光伏組件去向成為一個問題。
今年3月初,我國光伏行業協會發布了《關于籌備創立我國光伏行業協會光伏組件回收工作組及征集工作組成員的通知》,使得光伏組件回收問題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
公開資料閃現,刻下超市最主流的晶硅光伏組件(占總裝機量的85%-90%)當中,玻璃約占總重的70%,鋁邊框約占18%,太陽能電池約占4%,鉛、銀、鎵等金屬約占1%。
每1000kg廢舊光伏組件中各成分質量分數
若以處置例行固廢的方式進行處置,不僅會占用海量土地、帶來環境污染,還會造成半導體硅、貴金屬、玻璃等材料的浪費;相反,萬一回收再利用,則可以產生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中國綠色提供鏈聯盟光伏回收中心副秘書長吳翠姑曾在行業會議上提出,截至2030年,我國光伏組件扔棄量將達到18GW左右,約140萬噸的報廢量,產值約130億元;到2040年,光伏組件累計扔棄量將達到253GW,約2000萬噸,產值規模將達到1500億元。
但是,對于這一剛才起步、擁有千億市場空間的剛剛興起超市,行業從業者和賽道投資人卻都表態出了慎重樂觀。
在他們看來,國內光伏回收面臨著缺乏準入門檻、行業規范不完善等問題,這導致商場參與者魚龍混雜,甚至浮現“劣幣驅逐良幣”的局面。
至少到日前來看,光伏組件回收“還算不上一門好生意,也難做成一門大生意”。
seline;">“早鳥”已入局
2023年國內新增光伏裝機量第一次突破GW(達2.13GW),按照組件壽命20年計算,約到2030年中國才開始有規模組件廢棄量。但實際上大陸光伏組件退役的規模要比預計和計算得更大,退役的時間點也更早。
這當中就有分來自于早就退役的光伏組件。因為我國早期建設的光伏電站技術不成熟、產量質量參差不齊,已有很多光伏組件達不到退役期就提早被淘汰。還有部分早期有補貼的電站因收益率較高,也會超前更換高效組件。
另一部分則來自于光伏組件生產廠商的廢料和殘次品。
青島某光伏組件回收企業創始人張杰告訴36碳,據他考查,seline;">當前我國光伏回收企業大部分的貨源,其實是來自光伏組件制造廠的破損產品和廢料。廢舊光伏組件也并不是全部拆解處理,少部分仍能正常工作的光伏組件會出口到其他國家(嚴重是非洲、中東地區)進行梯次利用。
因此光伏組件回收超市發育成長得比預期更早更快,一批我國的“早鳥們”也曾經入局。
當前圍繞退役和殘次光伏組件的回收和利用,大陸已經形成了某種初步的產業集聚。seline;">“光伏組件的打包和我國國際貿易企業集合于蘇州;光伏背板和膠膜的處理企業集中于鹽城、宿遷;等外片、降級片、電池片碎料的處理企業聚集于浙江和江西等”,張杰告訴36碳。
地方政府也已有所行動。2023年4月浙江秀洲市將中國綠色供給鏈聯盟光伏回收產業發展合作中心引入當地,并謀劃引進大陸外相關的光伏回收項目,在當地構建光伏回收的產業鏈。
在處理廠家廢料需求的推動下,國內光伏制造公司對于光伏組件回收的斟酌和布局也介入較早。如晶科能源方面曾對外表示,從2023年開始搭建和試運行回收示范線,運用基于化學法的組件無害化處置技術,其銀,銅、硅回收率可達95%以上。
英利能源方面曾在接受媒體信息時表態,其已掌握組件無害化回收的核心技術,并建立了大陸首條基于物理法的晶硅組件無害化回收處理示范線。
鋰電池回收企業格林美也在關注光伏組件的回收與利用,其在上市企業交流平臺表態,已啟動了相關技術商量,將在合適具有經濟價值的時候,建設回收光伏組件的回收工廠。
seline;">只是看上去很美?
雖然行業方才起步、且持有千億級的發展空間,但當今光伏組件回收賽道并未釋放出多少超市紅利。從上文三家大企業“示范線”等相對保守的表示中也不難看出,其還并未商酌出成熟的商業模式,離大規模量產還有距離。
此刻市場上有三種主流的正規的光伏組件回收處理方式,送別是熱處置法、化學溶劑法和物理機械法(指將組件經破碎、金屬剝離、濕法冶金分離等步驟來回收金屬)。
但不論哪一種,光伏組件回收的利潤都比較難完全彌補運輸、拆解和回收、環保等相關成本。極度是在退役光伏組件規模有限的情況下,回收處置基地也難以發揮出規模響應。
聚集式光伏電站大批分布在山區,拆卸、運輸成本較高
無錫尚德執行總裁何雙權曾在論文中測算指出,一塊退役光伏組件允許提取的鋁、銀等原材料價值為56.53元,然而每塊組件的回收成本大約為75元。因此,如若完全按照商場機制運作,“正規軍”在回收市場很難有生存空間。
在實際回收處置當中,張杰表示,“一些小作坊只把光伏組件的邊框拆掉賣鋁合金,剩余的部分則堆砌、深埋沒準粉碎,幾乎不承擔環保成本。” seline;">因此小作坊往往能夠給出更高的回收價格,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競爭局面。
除了現時發展階段原因導致的低收益、高成本之外,光伏組件回收的商業模式本身也存在一些痼疾。
由于運輸的合規性和運輸成本因素,光伏組件回收廠的布局具有區域性,只能輻射一定區域范圍內的廢舊組件。公司要大規模加入必須不斷建設新工廠,同時每一家回收基地的收益率都會因輻射的貨源多寡而有所不同。
“這在一定程度上會限制公司的成長規模,不像制造環節繼續偏標準化產品,比較容易做大。” 清科產投投資總監劉雅達告訴36碳。
如何取得廢舊組件貨源也是個挑戰。現時占我國裝機總量2/3的集合式光伏電站緊要由幾十、上百家央國企、大民企投資商所占有,第三方的光伏組件回收公司要與這些大公司建立協作關系并非易事。劉雅達認為,大公司的相關協作方,如組件廠、電站運維方可能業主方直接下場負責回收會更加具有資源特長。
占刻下裝機總量約1/3的分布式光伏電站的回收就更加難處,這些光伏組件分布在數十個省市、數千萬建筑物的屋頂上,分散的回收和運輸經濟性很差。
此外,光伏組件回收后的原材料價值波動也會效力到收益率。如目下中國硅料價格已經較去年最高點32萬元/噸的高位下滑了30%;HJT電池領域如今思量用電鍍銅替代高成本的電池銀漿,如能順利鋪開,也將進一步降低未來組件回收的價值。
“硅關鍵是制造屬性,鋰畢竟有資源屬性,這導致兩者的回收生意不一樣”。劉雅達表態。抄襲國外集市的成熟運營經驗,只靠光伏組件中的資源回收再利用的價值孤木難支,組件企業也會繳納一定的廢棄物處置費用給回收公司,才能保障回收公司的收支平衡。
從長期視角來看,假若我國或然完善對于廢舊光伏組件回收的政策支持和標準制定,并輔以行業監管,光伏組件回收產業或許切磋出成熟的商業模式。但就現時來說,光伏組件回收這門生意還算不上“性感”。
作者 | 王方玉
編輯 | 蘇建勛